苏州中加枫华国际学校

苏州中加枫华学校校友说 | 管理学背景的戏剧追梦人,我的多伦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求学路

  校友说 | 管理学背景的戏剧追梦人,我的多伦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求学路

  在充满可能性的成长道路上,有人追逐既定的轨迹,有人选择聆听内心的声音。从枫华SRC的组织历练,到多伦多大学市场营销的理论深耕,再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进阶深造——邓天翊,枫华2021届毕业生,始终在管理与艺术的交汇处寻找着自己的坐标。推动她一路向前的,不仅是出色的沟通与组织天赋,更是那份将舞台艺术与管理智慧相融合的坚定信念。

  01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是Tina邓天翊,2021年从枫华学校毕业,之后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位,目前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研究生。我初三时来到枫华,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中学时光。当初选择枫华,主要是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希望提前适应西方的教育模式。在一次校园开放日的参观中,我被学校融洽的氛围所吸引,最终决定来到这里。

  02在枫华的学习生活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枫华的四年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的课余时间大多投入在SRC(学生会),和团队成员一起策划、组织各类校园活动。作为组织者,虽然无法像普通同学那样全程享受活动过程,需要不断协调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但每次活动成功举办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是难以替代的。

  在所有课程中,我最喜爱的是Choir(合唱团)。尽管Ms. Crawford只教了我们一年,但在那段时光里,我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更体会到了合唱团作为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勇于尝试的勇气和展现自我的自信。也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对音乐剧的热爱,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经历对我而言珍贵而独特。

  从成长的角度看,枫华为我打开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这里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表达个人观点,以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这对刚入学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直到进入大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高中阶段在思维上的训练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我在面对大学中更严格的批判性论述时,能够从容应对,严谨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03大学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和成长?谈一下你就读管理学专业的收获与感受?

  我大学生活的开启充满波折。抵达多伦多时正值疫情,所有人必须隔离14天。于是,我的大学生涯就这样在酒店房间里悄然开始。独自面对尚未熟悉的校内系统、尚未适应的教授语速,以及排得满满的课业任务,那段日子就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山。直到恢复线下授课,我才逐渐融入校园——在与同学的深入交流中结交挚友,在课堂节奏中找回从容,也终于能够游刃有余地平衡学习与生活。从最初数着日子度过,到后来享受留学的每一天,我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成长。

  我本科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的管理学(市场营销方向)。作为该校的优势专业,身边的同学个个身怀绝技,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都非常扎实。这个专业尤其注重表达与社交能力——几乎每门课都设有演讲环节,课堂参与分占比很高,甚至有教授明确规定回答中不能出现“emm”、“eh”之类的停顿词,因为在商业场合中,不自信的表达会直接影响可信度与合作意愿。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逐渐练就了快速组织观点、沉着表达的能力。

  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队合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人的目标与学业态度可以如此不同。有人更看重实习经历,因而将大量精力投入修改简历、拓展人脉;也有人专注学术,主动参与研究项目或专业竞赛。这促使我在四年中不断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出于对戏剧始终不减的热爱,我希望能将管理与戏剧相结合,于是课余时间积极投身校内外戏剧的幕后制作,积累实践经验。到了大四,我更是“斗胆”申请了戏剧类的研究生项目并成功获得录取。在这四年里,学会在学业、兴趣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是我最珍贵的收获之一。

  04你眼中母校枫华的优势和特色有哪些?

  离开枫华已经五年,我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当年的模样,如今的校园一定又有了新的变化。但就我那时的体验而言,枫华最鲜明的特色,莫过于它极其多元的校园活动。

  从刚入学时参加的Terry Fox Run,到水枪大战、万圣节、圣诞庆典、嘉年华、舞蹈展演……各类由社团组织的活动贯穿了整个学年。作为组织者,这些经历实实在在地锻炼了我们的软技能——时间管理、领导力、沟通与策划能力,这些素养不仅在大学中至关重要,更是未来职场中不可或缺的竞争力。而对参与者来说,活动不仅是学业之外的放松,更是展示自我、结交朋友、甚至通过摆摊尝试“创业”的宝贵机会。

  即使时隔多年,那些热闹而充实的画面依然鲜活如初,也成为我回忆枫华时最先浮现的片段。

  05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枫华的学弟学妹呢?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学会善用时间。在国际学校寄宿读书的那段日子里,我感觉课业压力相对适中,因此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往往成为人与人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如果你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无论是什么,只要你觉得有意义——不妨大胆去想,勇敢去做,立刻行动起来。高中三年若能持之以恒地投入其中,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收获。

  当然,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到疲惫或焦虑,也要懂得适时放松。过度紧绷的状态有时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劳逸结合是一种智慧,别太苛责自己,也别轻易放纵。

  关于成长,我始终认为软实力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强烈建议大家多尝试成为校园活动的组织者,比如加入像SRC这样经常策划活动的社团。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未来你步入社会时能力拼图中的一小部分。而你是否能在面试中自信表达、在团队协作中解决问题、在与他人沟通时积极主动——这些能力,才会真正塑造出你独一无二、难以被替代的闪光点。

  06完成硕士学业后,你对未来有怎样的初步规划或憧憬?

  研究生毕业后,我计划回到上海,尝试加入戏剧出品或制作公司。由于我个人更倾向于幕后工作,因此希望以舞台监督、项目统筹或制作人等角色进入这个行业。

  目前上海的戏剧市场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我希望能从基础岗位做起,逐步积累经验,深入了解国内戏剧行业的工作方式与创作氛围。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参与到打动人心的戏剧作品中,与团队一起为观众带来优质的内容——如果有机会的话,甚至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回望Tina的成长旅程,从枫华到多伦多,再到新加坡,她始终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不是在单一赛道疾驰,而是在多元体验中寻找共鸣。校园活动点燃了她的组织热情,市场营销训练了她的专业思维,戏剧创作则唤醒了她心底的艺术灵魂。

  如今,她选择将管理学的理性与舞台艺术的感性相融合,以制作人、统筹的身份走向戏剧幕后。这不仅是职业的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姿态的彰显:在实用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在集体协作中坚持个性表达。

  正如她所说,“软实力才是让人无法被替代的光”。Tina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塑造标准化的优秀,而在于帮助每个年轻人找到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她的下一幕,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