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说 | 从UCL到西湖大学直博,我的科研进阶之路
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有人选择追逐热门的方向,有人却听从内心的召唤。从枫华生物课的启蒙,到UCL癌症生物医学的深耕;从伦敦的一等荣誉学位,到西湖大学的肿瘤免疫直博——顾哲杭,枫华2021届毕业生,他的学术旅程是一条清晰的进阶之路。驱动这一切的,是对生命科学最本真的好奇与一份源于亲身经历的执着。
01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叫顾哲杭,是枫华BC国际高中部2021届毕业生。本科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UCL)癌症生物医学专业,在今年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目前在西湖大学攻读直博,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
02在枫华的学习生活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枫华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国际化课程为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让我能够把时间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学科中,逐渐明确了未来想要深耕的领域。
同时,枫华丰富的活动和强烈的师生交互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在学生会担任HR,负责组织活动和协调志愿者工作,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与沟通能力,也让我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时更加自信与从容。这些能力在我之后的留学和科研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03是什么促使你选择了现在这个博士研究方向?从本科到博士,这个领域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我之所以选择肿瘤免疫这个方向,其实最早的原因挺个人的。初中的时候,我的外公因为晚期肺癌去世了。那段经历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癌症的可怕,也让我对它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后来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生物——在我看来,生物是唯一一个“活着”的学科。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枫华上Mr. Patel的生物课,他讲呼吸系统的时候,我每呼吸一下都能在脑海里想象空气怎么进到肺里、在哪里发生气体交换。那一刻我觉得知识和生命是连在一起的,这种感觉让我很着迷。
到了大学,我开始更深入地了解癌症,发现肿瘤本身就很复杂,而免疫系统同样复杂,但我恰好对这两个领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最后我就决定把研究方向定在肿瘤免疫上。
这几年,免疫治疗的发展也让我更坚定了这个选择。从2018年到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都颁给了免疫相关的研究,说明这一领域在改变人类健康方面的潜力非常大。而且像CAR-T,Anti-PD1这样的疗法,已经让部分晚期癌症患者实现了完全治愈,这让我觉得自己现在做的研究真的有意义——它也许能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04你觉得枫华的教育对您适应海外顶尖大学的学习和科研,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我觉得枫华的教育对我之后在海外的学习和科研帮助非常大。首先,因为课程全英文授课,我在进入大学后几乎没有语言上的适应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我能比较自然地用英文去查阅资料、阅读论文,也更能稳定地处理学习上的压力。
另外,枫华的学习节奏相对自由,老师会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延伸。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从早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也让我在之后面对大学阶段更高强度、更开放的学习环境时,能够比较快地适应下来。
05从枫华一路走到攻读博士,这段经历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我觉得我的求学经历挺有戏剧性的,但回头看,每一步都把我推向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最开始来到枫华,其实是个“意外”的选择。当时我参加原学校的直升考,成绩不理想;而如果考得好、进入那边的“梦校”,大学基本也是直升,专业选择相对固定,更多集中在语言类方向。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限制——我对语言类并没有强烈兴趣,更想学生命科学。正因为如此,我转而选择了枫华。现在想来,这是很幸运的决定:枫华开放的课程和氛围让我真正发现了自己对生物的热爱,“在快乐中内卷”的学习环境也让我把成绩一步步做上去,为申请海外高校打下了基础。很有趣的是在枫华跟我一起通宵熬夜一起学生物的同学最后也在英国成为了我的室友,他已经在帝国理工本硕博连读了。
在枫华首次申请大学时,出于录取率的考虑,我选择了生物化学专业,恰逢那年我意外骨折,又遇上疫情,便决定gap。这段看似中断的时光,却成为我学术道路的转折点——我决定自主申请,在UCAS系统中全部投报医学相关方向,并幸运地在同一天收到了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院与癌症研究所的录取通知,最终我选择了癌症生物医学专业。
在UCL的学习让我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为了积累实践经验,我申请到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进行暑期科研,并在此期间了解到国际本科生亦可申请国内的直博项目。于是,我同时申请了清华、北大的CLS项目与西湖大学。尽管因选拔机制中对高考背景的侧重,我与CLS失之交臂,但作为杭州人,我对西湖大学独特的科研环境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所新兴学府经费充足、跨学科合作紧密,学术氛围活跃。
尽管当时我还收到了牛津大学研究生项目的面试邀请,但经过对科研平台、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的全面考量,我最终选择加入西湖大学攻读直博,并婉拒了牛津的面试。如今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契合我的决定:我的导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而我所在的研究环境也充满协作精神与创新活力。
回望这段历程,从gap年的自主申请到CLS的落选,再到最终选择西湖,每一次看似绕远的弯路,其实都引领我走向更适合自己的方向。这些经历让我逐渐学会独立判断与主动选择,不再受限于“路径依赖”,而是坚定地走向自己真正渴望深耕的领域。
06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枫华的学弟学妹呢?
我身边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学数学,一个学电子电气工程。当初他们选择这些专业,是因为大家都说这些专业“好找工作”。但后来他们在学习中都感到非常挣扎,一个因为压力太大休学了一年,另一个甚至最终选择了退学。
所以我想说,选择专业时当然需要考虑就业,但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谁也无法预料几年后就业的风口在哪里,但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个领域,这份兴趣会成为你持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更容易让你走得远、走得稳。
另外,留学申请的过程也很关键——一定要找真正负责任、尊重你个人意愿的机构或导师,帮你一起研究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找到既适合又能让你发光的方向,而不是盲目追求“好申请”“好出路”。
最后,如果一开始的结果不是你理想中的样子,也不必灰心。我自己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不少“绕路”,但每一次看似的挫折,最后都变成了新的机会。就像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生我材必有用。
07除了学术成绩,你认为在高中阶段培养哪些软技能对大学生活至关重要?
我觉得在大学生活中,除了学业成绩之外,最重要的软技能其实是压力调控能力。国外的大学课程强度普遍比国内高,知识量大、进度快,考试和作业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而对于很多来自国内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其实是“双语切换”的,这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也容易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变得非常关键。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冷静地分析问题,主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陷入焦虑或放弃。我身边见过不少同学,因为长期无法平衡压力,最后选择“摆烂”或放弃。其实,学习过程中出现瓶颈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坚持下来,并找到让自己恢复节奏的方式。
另一个我认为同样重要的能力,是选择圈子的判断力。到了国外以后,你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群体——有的喜欢聚会娱乐,有的专注学习成长。刚到一个新环境时,很多人会出于融入的需要而跟随他人,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圈子。一个积极、上进、学风良好的朋友群,对你的学习态度和未来发展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08完成博士学业后,您对未来有怎样的初步规划或憧憬?
虽然现在谈未来还有些早,因为我是直博生,整个培养周期大概需要五年左右,我也无法预料五年后自己的想法会不会有所变化。但就目前而言,我希望能继续在肿瘤免疫这个领域深耕,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免疫学家。
我理想的状态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任职,能够独立带领自己的课题组,和学生们一起做有意义的研究,推动这个领域往前发展。希望有一天,我能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哪怕只是在某个细小的问题上,也能留下属于自己的贡献。
在他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科研工作者对生命科学的纯粹热爱,也看到了当代青年不浮躁、不盲从的笃定。在他身上,枫华教育所倡导的探索精神、国际视野与人格养成,已然结出硕果。
对于顾哲杭而言,科研之路刚刚启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在“快乐中内卷”的年轻学者,将在肿瘤免疫这一充满希望的领域,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