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上海新纪元学校用专业影响专业,用成长带动成长---骨干教师“主动·有效”课堂展示课活动

  用专业影响专业,用成长带动成长---骨干教师“主动·有效”课堂展示课活动

  骨干教师在专业能力、精进精神、教学管理、工作担当等各个方面都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者,是学校育人理念和学校办学目标的忠实践行者。2025学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主动·有效”课堂教学和我校历届教学大赛课型成果为核心,旨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本次活动共有13位骨干教师开课,老师们根据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撰写教学计划,凸显一种我校历届教学大赛课型,围绕“主动·有效”课堂要求开展课堂教学。开课之后各位骨干教师在教研组内做一次聚焦真实教学场景,基于本次授课案例的主题分享,内容围绕“实用性、可复制性、启发性”展开,说明课堂中解决的核心问题,梳理课堂设计的关键环节,向青年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示范。

  在《G大调小步舞曲》公开课上,我以“双新”理念为指引,通过精准的旋律解析、生动的舞蹈互动,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古典音乐的韵律之美;在戏剧教学环节中,我设计情境、示范动作,用富有感染力的引导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展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造出兼具艺术性与实践性的高效课堂。在主题分享环节,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核心素养落地路径”“音乐与戏剧融合策略”“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三个维度,分享小学音乐与戏剧融合的具体案例与实施经验,为教师们破解跨学科教学难点提供清晰思路与可借鉴方法。

  作为校骨干教师,此次骨干展示课的备课与授课经历,让我在AI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探索中迈出了坚实一步,也收获了深刻的成长感悟。传统课堂中,任务发布多依赖教师口头传达或书面指令,难免存在信息传递不均的问题。此次我尝试运用AI数字人发布课堂任务,拟人化的形象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清晰的语音播报搭配可视化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规划探究节奏。更意外的是,数字人可随时重复指令、解答基础疑问,为我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堂效率显著提升。而AI制作的HTML格式绘图页面,更是为创意手捻陀螺设计活动注入了活力。以往学生绘制几何图形时,常因线条不精准、比例失调影响创作热情。借助这一工具,学生可自由拖拽、调整图形参数,快速生成规范的几何基底,再尽情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组合。看着学生们在屏幕上勾勒出形态各异的陀螺设计图,脸上洋溢着探索的喜悦,我深刻体会到,AI并非替代教师,而是成为学生创意表达的“脚手架”。此次展示课让我明白,骨干教师既要扎根教学本质,也要勇于拥抱新技术。未来,我将继续深耕AI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更具活力与创意的课堂。

  在这节《周期问题》展示课上,我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主动·有效”的课堂。我坚信,知识只有在学生主动建构时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我以“林小阳的一生”这个充满故事性的情境作为主线,从一开始就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对周期现象的探索中。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探究阶梯。从概念的初步感知,到核心方法“找周期、算组数、看余数”的引导发现,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周期、解决报数游戏和年月日等实际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旨在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我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策略的能力,让他们在对比中感受到数学建模的简洁与力量。整堂课,我看到学生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观察中辨析,在计算中验证,在创造中应用,思维非常活跃。我扮演的更多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有效的问题链和活动设计,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处。

  本次骨干教师展示课《小小生日帽》,我聚焦“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实现个性化表达”这一核心问题,以真实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观察—拆解—示范—创作—展示”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生活与艺术的融合中主动探索。本节课我注重从材料、形状、装饰等多维度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设计、自由表达,让每一顶生日帽都承载孩子的个性与情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创意引导与分层实施相结合,通过清晰的步骤拆解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创作信心,提升课堂参与感与成就感。本课结构清晰、实用性强,不仅易于青年教师借鉴和实施,也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为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落实美育目标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本次展示课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创意的点燃者——如何在尊重儿童本真的基础上,唤醒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让美术课真正成为滋养想象力、绽放个性的土壤,是每一位教育者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整堂课下来,我深深感到,当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内容,课堂便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AI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连接知识与情感的桥梁。通过数字人设情境、交互式网页辅助探究,学生不仅解密了“蒸发”,更体验了一场自主、合作、有趣的学习之旅。而作为教师,我也在这样的尝试中不断成长——原来我们不仅可以教知识,还可以用技术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与温度的课堂。人工智能正在悄悄改变教育的形态,而我们有幸成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

  本次骨干教师展示课我以“分式的基本性质”新授课为载体,践行“双讲双练”教学模式,既立足知识本质,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教师精讲核心原理+新教师观摩领悟”“基础题夯实功底+变式题突破难点”的双向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精准掌握分式变形的核心逻辑,破解“性质理解模糊、应用僵化”的教学痛点,更向新教师传递“精讲抓本质、勤练重实效”的教学思路。整堂课实现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双重落地,既达成学生“懂性质、会应用”的学习效果,也为新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迁移的新授课实操范式,助力团队教学能力协同提升。

  本节课是一节生活变化”比较类说明文写作课,围绕“以评促学”设计评价环节,助力学生达成写作目标。读前通过聆听学生列举生活变化,初步掌握学生素材积累情况,为后续协作提供材料和依据;读中总结写作技巧,疏通内容,搭建框架,判断其对主旨,框架的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写前让学生参与制定写作评价标准,明确写作要求;写中结合标准评价例文,检验学生对标准的运用;写后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还通过讨论生活变化态度,评价学生思辨能力。多维度评价让学生清晰认知自身学习状况,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本节课是六年级的《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作为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续整个代数体系的理解。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超越简单的“记忆法则”,通过“双讲双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现从“会比较”到“懂原理”的深度跨越。本节课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数轴比较法和一般方法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尤其是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并做到准确、迅速。本节课我才有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我校教学大赛的基础课型“双讲双练”。第一个“讲”与“练”,侧重于师生互动,我通过创设温度高低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在数轴上直观感知数的位置与顺序关系,我和学生共同归纳出比较的基本方法。随后的环节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讲”和更高阶的“练”,而我则进行巡视点拨,关注思维过程。第二个“练”则是综合性的变式练习,如比较负分数与负小数、多个数的大小排序等,旨在巩固方法,提升灵活应用能力。通过双讲双练,夯实基础理解,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合作,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数学的严谨与逻辑之美,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整堂课,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让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讲”搭建脚手架,让基础“练”为拓展“练”夯实根基。最终,我们希望看到学生不仅掌握了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技能,更初步形成了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为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业,是一种责任;精进,是一种态度;示范,是一种担当。用专业影响专业,用成长带动成长,与课堂共成长。希望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有智慧、有力量、有生命。愿每一次课堂展示、每一次教研碰撞、每一次反思,都成为学校专业成长路上闪亮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