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精神之父的预言照进王府课堂
当下,美国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KK)的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正在全球引发热议。这位硅谷精神之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早已用一系列精准预言赢得世界瞩目:
90年代,他预言“分布式网络重塑协作”时,多数人还在用拨号上网,如今物联网已连接全球;他在其经典著作《失控》中预言云计算、人机交互、加密货币等概念,彼时的科幻术语都已成为生活日常;2008年,他即提出“兴趣时代到来”“1000个铁粉可养活创作者”,现在千万自媒体人靠粉丝经济立足;2016年他断言“AI将深度融入教育”,当下智能教学已走进课堂;曾经“超级个体崛起”“一人公司”的判断也正在最近杭州正隐隐兴起的创业社区中成为现实……
当人们还在为这些已兑现的预言惊叹时,KK在新书中将视野拉向未来的25年,抛出更具冲击力的未来图景:“手机将被智能眼镜取代”“企业中层岗位将消失”“百岁人生或成常态”“中国将引领太空探索”……在所有关乎未来的判断里,有一句话尤其牵动教育者的神经:“受AI发展影响最大的行业,莫过于教育行业了。”而王府十余年的数字教育实践,恰恰是对这份未来图景最扎实的提前应答。
01“个性化教育的普惠”
凯文・凯利:“个性化或因材施教的教育,终会因为AI的普惠而得以普及。”Kevin Kelly:Personalized or tailored education will be popularized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AI.
下午四点,井冈山一中学教室里,学生们正通过卫星信号同步参与王府的英语外教课。屏幕那头,外籍教师生动地讲解,让山区孩子第一次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沉浸式英语教学。
这样的场景,正是我校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教学最佳案例学校的日常实践——通过卫星课堂,优质教育资源已辐射至井冈山、六盘水、延安、玉树等革命老区,惠及数千名学子。
十余年来,一群始终秉承教育公平初心的教育实践者,正以信息化技术为桥梁,持续打破地域壁垒,这份坚持还延伸至国际舞台——学校曾线上连接东盟十国的几十所学校开展天宫对话,中外师生们进行现场天地互动交流,该项目也成为当年“中国—东盟十国”合作的十大重要新闻之一。
这种跨地域、跨越国界的教育实践,正是对KK “AI的普惠性将消弭地域鸿沟”预言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信息化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让山区学生打开世界、让东盟学子对话航天的工具,也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持续扩大。
02“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
凯文・凯利:“未来教育的核心使命,将从知识灌输转向学习力培育。”Kevin Kelly:The core mission of future education will shift from knowledge indoctrin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learning ability.
KK对学习力培育的判断,与学校坚持多年的教学改革方向不谋而合。在课堂上,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情景教学及因材施教等不再是时髦的教育概念,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常态化实践。
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记忆,而是通过项目、课题做研究,将化学、生物、数学、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我驱动力、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每一年的科学节中,在不同年龄学生手中,充满奇思妙想的跨学科设计项目花样百出,曾经由王府学子自主设计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已走上日内瓦模拟联合国大会的舞台;凭借对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热情,王府学子已两度夺得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全球大奖,学子们每年在全球竞赛中获奖上千项,这些成果无不印证了个性化培养模式对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作用。
今年毕业生设计的“会说话的地球仪”堪称这种教育理念的结晶——12名理工生整合AI算法、3D打印、磁悬浮等多学科技术,让地球仪既能播报升学数据,又能定位全球大学坐标;去年,毕业生设计出了模仿总校长声音的数字虚拟人、具备天气监测与校园导航功能的“王小府”导引系统,而这些创新成果背后,是王府课堂上无数跨学科整合能力、激发学习自驱力和探究意识的项目实践。
03教育3.0时代的王府实践
凯文・凯利:“未来的教育,必将突破标准化的工厂模式,走向为每个个体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路径,AI将成为实现这一跃迁的核心引擎。”Kevin Kelly:Future education will inevitably break through the standardized factory-model and move towards a personalized path tailored for each individual, and AI will become the core engine for this transition.
在KK提出这份预判前,校园的数字化探索早已悄然启程。2009年,当“数字教育”的概念尚处于起步阶段,我校的数字化教学即已开启,经过十余年移动教学的探索实践,数字化技术手段已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被应用到英语、社科、计算机等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显著作用。
人工智能驱动的Seiue系统正在为全校学生规划两百多门课程的个性化路径,通过多维度档案与统计建模,精准识别学习风格、预判行为并生成成长报告,真正实现KK所期待的“因材施教的规模化”。11年级的李同学曾陷入物理偏科焦虑,系统分析其考勤、作业及课堂数据后,识别出其视觉化学习偏好,教师据此向学生推荐了结合动画演示的物理微课与跨学科项目,一学期后他的成绩显著提升,还加入了趣味物理社;数学组刘老师通过系统反馈,发现班级一部分学生对函数应用理解薄弱,随即调整教学方案,加入生活场景案例与即时测评,单元测试正确率大幅提升……
在王府校园里,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激发探索欲的马达——
生物课上,3D心脏模型取代传统插图,旋转间“左心房”“右心室”的结构清晰可辨,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体育课中,用iPad拍摄学生动作后,便可在移动教室用应用程序将其与标准动作进行比较分析,精准修正运动姿势;
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即可通过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游戏,体验人工智能的模拟行为;
文件共享、协同编辑则让教学效率大幅提升,还能辅助精准教学;而VR虚拟现实、游戏化教学、智能评测系统的融入,更让学习成为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
这些实践,完美诠释了KK的“AI让每个孩子拥有专属学习节奏”的预言,也让教育3.0时代的定制化培养,从理论走向了每一天的课堂。
一切正如KK在书中所写到的:“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亲手创造它。”
当一届届毕业生带着在校习得的元学习能力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印证着一位未来学家的远见,更书写着AI时代教育变革的中国答案——用技术赋能公平,用方法激发潜能,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未来10000天里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