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家炳中学成功举办“AI与英语教学融合实践”展示交流活动
在数字浪潮拍打传统堤岸的时代,教育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语言,这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如何与人工智能这最前沿的科技共舞?近日,上海田家炳中学以一场名为“AI与英语教学融合实践”的公开教学展示,给出了它的诗意回答。活动特邀上海市英语教研员汤青老师、静安区英语教研员汤华和余雯老师,与兄弟学校同仁及本校初高中英语组教师一同,见证了一场思想与技术的交融。本次活动由学校教学处高中部主任邵莉老师主持。
课堂观摩:
一堂富有前瞻性的AI赋能思辨课
活动伊始,全体与会者观摩了由高中英语吕铮老师执教的高三视听说课《AI: Blessing or Curse?》。本节课设计精炼、结构清晰,是“AI赋能课堂”现代教学理念的一次生动诠释。
吕老师巧妙运用视频引导、任务驱动与分组辩论等多元教学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主动搜集、筛选AI生成的信息,更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借助AI工具拓展认知边界,进行信息的整合与观点的有力表达。整堂课互动性强,思维火花频现,充分展现了AI作为认知伙伴与思维催化剂,与英语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是一节兼具前瞻性、互动性与突出育人价值的优质公开课。
上海田家炳中学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卢海燕老师,以“立足素养,激发潜能”为核心,从四个维度系统介绍了该教研组的特色实践。
1. 课程建设:通过研发校本教材和构建“英语戏剧”、“跨文化视角”、“学术英语”等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从课本到生活的立体化拓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自信。
2. 教师发展:打造“学习型、研究型、互助型”团队文化,通过“三定”集体备课和聚焦教学痛点的“微教研”,促进教师从“单打独斗”到“众行致远”的协作共进。
3. 学生活动:设计了“课堂微舞台”与“课后大舞台”相辅相成的活动体系,将英语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舞台,在真实语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升综合素养。
4. AI赋能探索:积极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应用于资源生成、个性化练习、课堂辅助、智能批改(特别是写作)和学习路径规划等方面,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生态,提升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随后的说课环节,吕铮老师简要阐释了课程的设计理念。她指出,本节课的核心在于以英语为舟,载学生驶向辩证思维的彼岸,并初步尝试将AI工具融入教学全流程。
她介绍,课程采用“观看前-观看中-观看后”三段式结构,层层递进:
· 观看前,以互动讨论激活关于AI的既有认知,播下思辨的种子。
· 观看中,通过任务引导学生系统收集AI的利弊信息,形成具象认知。
· 观看后,通过小组协作、班级辩论与总结点评,让学生运用AI补充论据、深化思考,最终让辩证思维落地生根。
吕老师也坦诚分享了实践中的挑战,如如何针对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任务,以及如何更精准地把握AI工具的使用节奏,并表示将继续优化。
在兄弟学校点评环节,与会教师对展示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本次活动关于AI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方面潜力的分享,拓宽了技术应用的视野。同时,同行们也强调了任务型教学法等教育本质的重要性,提醒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不忘育人初心。对于课堂上技术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繁琐之处,大家认为这是未来优化实践中需要深思和精进的关键点。多元的视角为所有参与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活动的最后,上海市英语教研员汤青老师对公开课进行了专业、深入的点评与高度肯定。
汤老师指出,本节课以“观看与表达”为主线,围绕人工智能这一前沿议题,设计了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数学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到通过视频理解、细节捕捉、信息搜集与辩论表达,逐步深化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她特别赞扬了课堂上学生所展现出的自信表达和清晰逻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良好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汤老师强调,本节课在教学互动、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微技能”训练和“共情共鸣”的课堂氛围营造上成效显著。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辩论与展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观点表达能力。她总结道,整堂课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既扎实落地了语言能力,又高度重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节具有示范意义的听说整合课。
本次“AI与英语教学融合实践”展示交流活动,不仅是一堂公开课的展示,更是一次深度的教学研讨与思想碰撞。它清晰地展示了上海田家炳中学在探索未来教育形态上的积极姿态与扎实步伐。通过课堂实践、教师反思、同行评议与专家引领的多维互动,活动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科学、高效、人文地运用AI技术提供了宝贵范例与深刻启示。
相信以此为契机,田家炳中学及兄弟学校将在AI与教育融合的道路上继续深耕,共同推动英语教育迈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