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家炳中学国际部

“化素养为可见历程,以述评促师生发展”上海田家炳中学公开教学展示与研讨

  “化素养为可见历程,以述评促师生发展”——上海田家炳中学公开教学展示与研讨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耕耘,更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核心素养生长于每一节生动的课堂,体现在每一次思维的碰撞,蕴含在师生共同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为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推动师生共同发展,2025学年第一学期公开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于2025年10月15日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化素养为可见历程,以述评促师生发展”为主题,核心聚焦“素养落地”与“评价赋能”两大关键方向,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与研讨,探索素养培养的具象路径、强化评价对成长的助推作用。

  01展示篇:素养落地,课堂有声

  物理信息组

  王鸿老师的《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环节层层递进。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在实验环节中注重操作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出成像特点;最后结合实际应用,实现学以致用。

  政治教研组组

  杜姣老师的《遵守规则》公开课,以“小区电瓶车停放”案例贯彻始终,成功实现“一案到底”。课程逻辑连贯,内容充实,在知识传授中激发了学生参与,达成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国际部

  Paul老师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Beowulf》。课堂上,他带领同学们深入分析了故事中的 protagonist(主角) 和 antagonist(反派),帮助孩子们理解人物之间的冲突与主题的展开。同时,老师还引导大家思考英雄的特质、勇气与责任的意义,并通过文本片段的朗读和讨论,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古英语史诗的语言魅力与文化背景。

  初中英语组

  初中英语组周明霞老师以“蝙蝠侠效应”为情境导入,紧密贴合学生兴趣,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四大教学任务——“信使传讯→简讯捕手→报道挖掘→答问小助手”——层层递进,贯穿“信息提取—结构整理—问题应用—报告创作”的学习路径,并紧扣“Purpose first”“Key info only”的核心规则,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发展的有机融合。

  化学生物组

  冉玉梅老师的课以生活情境引入,通过问题链驱动思考,借助演示与小组实验,将宏观操作与微观概念(如物质的量)相联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操作与误差分析能力,有效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组

  王瑞老师的课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实现了从“教知识”到“教思维”的转变。流程清晰,学用结合,尤其通过修改答案的作业设计促进了知识内化。建议未来可加强对文本语言与作者理性思考的深层挖掘。

  国际部

  Monaye老师的《Biogeochemical Cycle》紧扣公开教学展示课主题,进行了一次扎实而富有启发的教学探索。首先教师通过清晰的图表,将抽象的循环过程转化为学生可以直观理解的视觉符号。随后的水质过滤实验不仅是学生动手活动,更是一个将“科学探究素养”转化为具体操作和观察的历程。学生们在组装器材、观察水由浊变清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得以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通过即时、具体的评述来引导学习。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仅深化了对物质循环机制的理解,更建立起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知。

  初中数学组

  伏骏老师的《制作“阅读之星”评选方案》属于新教材的综合实践板块,旨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多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优化所设计的方案,是一次比较好的尝试。

  体育教研组

  李开顺老师七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节公开课紧扣“化素养为可见历程,以述评促师生发展”主题,将“素养落地”与“评价赋能”融入教学全程。通过分解传接球动作要点、分组实操练习,让学生运动技能素养的提升有清晰路径;采用学生互评、教师即时点评结合的方式,不仅指出动作问题,更肯定进步,以评价推动学生主动调整。

  地理历史教研组

  张玉老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节课将历史学科素养转化为可见学习历程:借史料分析让“史料实证”落地,通过事件影响讨论让“家国情怀”自然生发。教学述评紧扣素养落实,既肯定问题链驱动的有效性,也指出思辨引导不足,为后续优化指明方向,真正以述评促进教学成长,实现素养培育与教学改进的双向赋能。

  高中英语组

  吕铮老师的这节课以“AI : blessing or curse?”为主题,设计精炼、结构清晰,充分体现了“AI赋能课堂”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通过视频引导、任务驱动与分组辩论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思辨能力,鼓励他们搜集、筛选并运用AI生成的信息。课堂中学生借助AI工具拓展认知边界,在真实语境中提升信息整合与观点表达能力,展现了AI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整体而言,这是一节富有前瞻性、互动性强且育人价值突出的优质公开课。

  物理信息组

  张迿老师的《弹力大小的定量研究》以“制作测力计”为核心项目,完美融合物理原理与工程实践,践行了“做中学”。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校准的完整流程,不仅深入理解了胡克定律,更培养了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课程融入AI辅助,任务书层次分明,是一节富有实效与启发性的实验课。

  初中语文组

  闫妍老师这节课由日常AI赋能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出发,从学生写作的实际问题设计问题链,由课内已学延伸到课外提升,诊断式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课堂不仅呈现最新的AI作文批改及修改思路,还借助“三个助手”平台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视性强,完成度高。

  02研讨篇:述评思辨,聚力成长

  独行快,众行远。展示课后,教学处副主任许炜老师组织全校教师开启深度的研讨。我们期待,在真诚的交流与智慧的激荡中,提炼经验,反思不足,共同探寻那条通往更优教育生态的路径,真正实现“以述评促师生发展”的核心目标。

  现实的跨学科问题具有原始、开放的属性,需经“理想化”提炼,才能转化为同样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此类“子任务”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如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培养其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愈发璀璨;教育的力量,在团队中愈发坚实。为期二周的教学盛宴虽已落幕,但“团队协作、教学相长”的旋律仍在回响,“思维碰撞、启迪智慧”的火花仍在闪耀,“做有温度的教育”的初心已被再次擦亮。 教育之路,独行快,众行远。让我们继续携手,以团队为舟,以思维为桨,以温度为帆,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共同驶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