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家炳中学国际部

行走的课堂——上海田家炳中学高一学子研学纪实

  行走的课堂——上海田家炳中学高一学子研学纪实

  6 月 20 日清晨,上海田家炳中学高一学子身着青色校服,在浦东机场安检口列队待发。整齐的队伍中,硬壳笔记本扉页的维多利亚港银笔剪影随背包轻晃,恰似少年们跃动的期待。

  当日,航班冲破云海,香港的城市轮廓在机翼下渐次清晰,标志着这场筹备已久的研学之旅正式拉开序幕。

  首日:初访基金会 对话公益先哲精神内核 研学首站,师生们走进田家炳基金会,基金会董事田庆先先生与总干事戴大为先生热情接待了上海田中师生一行。

  田先生和戴总干事亲自引导师生参观展厅,详细介绍了田家炳先生的生平事迹:先生早年于广东大埔白手起家,在塑胶行业成就事业后,秉持 “施比受更有福” 的信念倾资兴学。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氏企业和基金会收入受到影响,向来言出必行的田家炳为兑现捐款承诺,变卖住了 37 年的花园别墅,所得 5600 万港元全部用于资助内地几十所学校,自己年过八旬却成了 “无壳蜗牛”,晚年一直租房居住 。2003 年,田家炳基金会已经超支,但为了帮助香港城市大学和理工大学取得有时间限制的配对性筹款,他向银行贷款 600 万港元,捐给两所大学 。 他们还特别讲解了展厅内陈列的先生节衣缩食捐赠教育的史料原件,以及 “宁可实而不华” 的箴言手稿,让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公益精神不仅是物质馈赠,更是爱国爱乡的精神传承。

  此次参访让学生们理解了 “教育兴国” 的实践内涵,也为研学活动奠定了精神基调。

  次日:海洋公园研学 自然启示淬炼成长哲思 在香港海洋公园,学生们开启了自然与生命的对话之旅。海洋馆内,水母如莹蓝灯笼在水中浮沉,雪狐蜷缩成蓬松毛球的安然姿态,让学生们用速写本记录下自然生灵的温柔瞬间。

  午后突降的暴雨中,师生共乘缆车时,雨幕中折射的阳光与水珠让学生们顿悟 “晴雨交织” 的成长哲理 —— 正如研学手册中记录的感悟:“困难如风雨,心怀希望便成风景。”

  三日:学府巡礼与维港夜游 触摸学术与城市脉搏 香港大学红砖墙上的藤蔓、本部大楼文艺复兴式拱廊的光影,勾勒出 “亚洲常春藤” 的学术沉淀。学生们在 Loke Yew Hall 木质回廊驻足,于图书馆拱形窗边观察学子研读场景,深切感受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当晚,维多利亚港的灯光秀将海面化作流光画卷,星光大道上,学生们结合地理课本知识,探讨深水港对香港城市发展的核心作用,在璀璨夜景中完成了一场城市发展的现场教学。

  第四日:科技人文交融 校际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香港科技大学依山傍海的校园里,学生们在图书馆感受 “人与自然共生” 的学术环境,在科大学长学长学姐引导下了解商科与工科的前沿发展。

  结语:青蓝底色绘就成长长卷 研学成果赋能未来 6 月 25 日返程航班上,学生们的研学笔记已填满丰富内容:海洋生物速写旁贴着雪狐照片,港大古廊素描边记录着 “施比受更有福” 的感悟。这场以青色校服为标志的研学之旅,以田家炳精神为笔、自然启示为墨、学府人文为砚,在少年们的青春记忆中晕染出多元成长图景。

  研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行走,更在于将香江之畔的所感所悟内化为前行的力量,让公益精神与文化自信成为学生终身成长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