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书院

新哲书院朱文昊Terry:在新哲科创沃土扎根生长,机器人少年的进阶之路

  新少年 | 朱文昊Terry:在新哲科创沃土扎根生长,机器人少年的进阶之路

  翻开Terry的成长记录,一个专注科创的少年形象清晰可见:备赛期间“夜里挑灯”调试设备,在实验室沉心钻研技术细节,即便天赋极高仍坚持学习理论知识,还带队将RCJ机器人足球队伍重返国内技术领先地位。本期新少年VOL.50带大家走进朱文昊Terry的编程世界,感受新哲少年的科创热情,见证他和队员们如何续写深圳实验的科创传奇。

  01转轨新哲:当实践热情遇见科创沃土Terry对编程的兴趣始于小学五六年级,“那时觉得编程像搭积木,把不同功能模块拼起来就能实现想法。”在父母的支持下,他的兴趣得到了系统启蒙——当同龄人沉迷游戏时,他已在编程机构学习编程语言基础;父母为他购买的 Micro:bit单片机等编程套装,更让他在电路板与代码的实践中,逐步推开电子工程的大门。

  进入高中后,彼时Terry还是公立学校里的一名学生,但高度标准化的学习模式、较为单一的理论传授,让偏爱动手实践的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而国际教育体系的能力培养涵盖多个方面,并非仅聚焦于做题能力,让Terry毅然决定转轨。

  在新哲面试现场,彭禹校长介绍的RCJ机器人足球项目深深吸引了Terry——这与他在软件工程、电子工程领域的兴趣高度契合,他认定新哲将是施展才能、实现发展的舞台。于是,怀揣编程实践的梦想,少年踏入了新哲这片科创沃土。

  入学一年半以来,Terry对新哲的印象始终未变:“这里的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特点,校园生活与学术内容非常多元化。”新哲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与他“做自己热爱之事”的人生信条高度契合。这种氛围让他迅速融入:不仅加入算法社、成为前篮球校队成员,更在RCJ机器人足球校队中明确了核心发展方向。

  02RCJ赛场:昼夜兼程的热血奋战Terry始终记得刚入学时,彭禹校长对他的期望:希望他发挥软件开发优势,重振RCJ机器人足球队伍,带领队员走向国际比赛舞台。

  深圳实验学校的机器人足球项目颇具底蕴——曾在刘海峰老师带领下,多次斩获 RCJ世界冠亚军,培养出众多科技人才。作为深圳实验国际教育基地的新哲,在老队员廖桐舟的协助下,承接了这支机器人足球队伍。

  Terry坦言,初闻目标时,他觉得这近乎遥不可及,以当时的能力恐怕难以企及,但这份期望也成为他奋力追赶的动力。

  星光不负赶路人,努力终有回报。2024年,Terry带领队伍重返RCJ赛场;2025年赛事中,作为主力战队队长的他与队员们凭借出色表现,让队伍再度跻身国内机器人足球技术领先行列。

  PART/1超前准备 力所能及由于硬件组核心成员需参加其他比赛,首版机器人雏形直到4月10日才完成搭建,留给Terry的实际调试时间不足一个月。

  在此之前,Terry并未被动等待。他凭借对机器人硬件结构的想象——比如不同模块和传感器安装在骨架上的样子,提前编写代码,预制了各模块的控制程序。这种超前准备意识,源于他对工程流程的深刻理解:先构建雏形,再完善细节,最后优化效率,这是解决问题的通用逻辑。

  PART/2日夜兼程 全力备战4月11日起,Terry正式启动对各模块的密集测试。此后20天里,除了上课和休息,他几乎全天泡在机器人实验室改代码,最紧张时甚至调试到凌晨一两点。

  那段时间,实验室的深夜始终灯火通明。学校研创中心考虑到备赛的特殊性,特意延迟了机器人实验室熄灯时间,还温馨地为他和队员们准备了独立宿舍,教练Nick老师也全程陪同指导。

  谈及这段经历,Terry说:“RCJ比赛对软件要求很高,比赛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作为队长和软件核心,我必须承担更多责任。虽然身体是疲惫的,但心里很快乐,因为我在做自己热爱的事。”

  PART/3技术革新 攻坚克难今年RCJ比赛中,新哲足球机器人凭借创新设计惊艳赛场:能控球的吸球装置、背身香蕉球射门等前所未有的结构与技术,获得对手和裁判的高度评价,这正是Terry持续钻研的成果。

  过去两年间,他先后尝试基于超声波的SLAM技术、对比多种控制算法,自编机器人运动控制入门教纲,还为今年赛事开发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挑战是机器人定位系统开发:他尝试通过神经网络实现定位,搭建虚拟环境采集超声波模拟数据,构建SLAM技术模型进行定位预测。模型从3月底开始搭建,直到比赛前一天晚上仍在调试。

  当看到机器人精准定位到球门位置时,Terry激动地宣布模型调试成功——此时已接近凌晨3点,而模型展现出的强劲吸力、秒级控球和高精准度,印证了所有努力的价值。

  抵京当晚,Terry和队员们不顾舟车劳顿,借助酒店电视柜搭建临时训练场,抓紧时间调试。

  2025年RCJ轻量组足球赛一开场,Terry便带领一队与蝉联冠军多年的澳门队展开激烈角逐。作为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的少数队伍,新哲机器人战队最终斩获国家二等奖和三等奖,重现了实验科创的荣光。

  尽管因经验不足在非技术环节失分,未能晋级世界总决赛,但比起奖项,Terry更看重过程的成长:“所有队员都感受到了比赛强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队员们对机器人的热爱,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