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部团体心理辅导 | 在评价与失败中修炼成长
近期,东鼎外国语心理成长中心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团体心理活动。在心理教师赵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围绕“如何面对失败”与“如何应对人际评价”两大主题,展开了一场真诚而富有启发的对话,共同探寻那份隐藏在挫折与噪音之下的内在力量。
赵老师引导同学们用“心情温度计”标注自身情绪,并写下最能形容最近心情的形容词:失落,开心,焦虑,释然…每一种情绪都被看见、被接纳,因为它们背后,都藏着一个在乎成长、认真生活的你。
从“标签思维”到“反馈思维”活动中,赵老师请同学们回想一次最近的“失败”经历——可能是一次不理想的考试,一次被拒绝,或一个未达成的目标。她指出,“标签”会固化我们,而“反馈”则推动我们成长。 将失败看作一份中立的“数据报告”,我们才能冷静分析: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下一次,我可以在哪里做得更好?
通过赵老师介绍的“四维归因法”,同学们学会为失败“拍X光片”,从知识盲区、技能薄弱、策略失误、状态干扰四个维度精准定位问题,让每一次挫折都成为下一步行动的“导航仪”。
像SpaceX一样“兴致勃勃地失败”赵老师分享了一个生动的例子——SpaceX的火箭回收试验。
“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爆炸,但每一次,他们的工程师都会‘兴致勃勃’地庆祝,因为他们又收集到了宝贵的数据,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这就是典型的‘反馈思维’。”
她鼓励同学们培养这种“工程师心态”:拥抱试错:将每一次尝试都视为一次数据采集。庆祝发现:即使结果失败,但发现了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进步。快速迭代:根据反馈,迅速调整策略,再次出发。在采访视频中,埃隆・马斯克说到:“失败只是一个选项。如果凡事都没有失败,那说明你的创新不够。”
同学们深受触动:原来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修正航线、积蓄力量的宝贵节点。
Part 2:拒绝背后“蛐蛐”,大大方方讲话
当话题从“面对失败”转向“面对人际评价”时,现场讨论变得更加热烈。赵老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时会选择在背后议论,而不是当面表达?”同学们讨论后认识到,背后“蛐蛐”或许能短暂拉近关系、宣泄情绪,但它最终会侵蚀信任,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如何构建更健康的人际沟通模式?
赵老师给出了核心建议:大大方方讲话,建立真诚的反馈循环。
当你被他人议论或评价时:1. 区分事实与噪音: 运用在Part 1中学到的“反馈思维”,判断哪些是值得听取的建议,哪些只是无关的情绪宣泄。2. 主动沟通,澄清事实: 如果传言让你困扰,勇敢地、平静地找到当事人,用“我”开头表达感受:“我听到一些传言……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扰,我想和你当面确认一下情况。”3.守护内心,课题分离: 别人的评价是他们的课题,如何应对是你的课题。你的价值,从不建立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之上。
寄语:你正在定义未来的自己
活动的最后,赵老师总结道:“无论是面对失败的挫折,还是外界评价的纷扰,核心都在于我们内心的操作系统。从‘标签思维’升级为‘反馈思维’,我们能将一切经历化为养料;从‘背后蛐蛐’升级为‘大方沟通’,我们能为自己营造清爽的人际环境。”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手握这两把钥匙,解锁更坚韧、更豁达的成长姿态,稳稳地建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