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专访 | 从牛奶金到支教:她用对公益的真诚与思考收获香港大学青睐!
2025届申请季中,诺美学子Cindy Yao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对教育与公益的关心,成功收获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香港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录取。本期,我们邀请到Cindy Yao,听她讲述如何在诺美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下,在实际行动中加深对教育与公益的思考,最终叩开世界名校大门的故事。
Dr. Yafang上海诺美学校学术校长Cindy小时候在加拿大读书的经历和回国后一直接受的国际教育,赋予了她丰富多元的文化视角。这种独特的成长背景,让她对身边同学的情绪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我注意到,她总是能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抱有深深的理解与关怀,一直默默给予温暖的支持,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着他人。这种可贵的人文关怀,正是名校看重的品质之一。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Cindy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能力。初到诺美时,面对全新的微积分课程,她确实经历了一段适应期。我清楚地记得她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订正笔记,以及课后追着老师请教的身影。但短短三个月后,她就完成了令人惊喜的蜕变——不仅能够及时吸收课程内容,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都有了惊人的提升。这种迎难而上的韧性和高效的学习能力,完美诠释了她作为优秀学习者的特质。
01教育之路的转折与成长
我的求学经历跨越了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从加拿大的小学到福建的国际初中,再到高中阶段来到诺美,每一次选择都是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在福建的国际学校时,学校更注重实践活动,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我逐渐意识到扎实的学术基础对大学申请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择校时开始寻找更注重学术平衡的学校。
在我择校时,诺美的老师在我还没有入学时就根据我的学习情况给我发了一些学习资料,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负责也不功利的学校。当然,诺美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很好地平衡了实践和理论——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又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在这里,我学会了更高效地管理时间,既能有时间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资源去探索兴趣方向、发展自身能力,又能在优秀的老师们的指导下不断在学术目标上超越自己。
02公益实践与专业探索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公益就像一条绵长的溪流,悄然滋养着我的教育理想。在加拿大的小学时光里,我第一次感受到教育资源的差异——公立学校里,“精英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分层非常明显,有的同学享受着丰富的课外辅导,而另一些则只能"野蛮生长"。这种对比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在学校,孩子们获得的机会如此不同?于是,我用政府发放的牛奶金资助了一位贫困儿童,这个小小的举动,成为我公益之路的起点。回国后,这种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愈发强烈。在诺美老师带领我们去河南支教时,我不仅看到了乡村学校的硬件差距,更在实践与调研中感受到当地教育理念转型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变化和不可避免的适应问题,我意识到教育的每一步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摸索和以人为本的细致考量。这些亲身经历,让我逐渐明确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我的公益活动从来都不是为了申请大学而准备的"人设"。从组织女生生理健康讲座,到设计夜盲症辅助眼镜,再到参与国际抗疫合作项目,每一个选择都源于真实的感动和发现。就像在帮助印度抗疫项目中的那个瞬间——当我提议用无人机运送物资时,当地女孩提醒我这可能会吓到村民——这个细节让我明白,真正的帮助需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在申请文书中,我自然而然地讲述了这些故事。它们不是刻意安排的"亮点",而是我成长轨迹的真实写照。或许正是这份贯穿始终的真诚,让招生官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申请者形象:一个既关注社会问题,又愿意付诸行动的学生。港大"人文与数码科技"这个交叉学科专业需要工程技术与社会问题结合的思维方式,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教育学也看重这种对教育公平的持续关注。回头来看,那些看似随性的公益选择,其实都在为我的专业方向埋下伏笔。
03申请路上的支持与未来展望
在申请过程中,刘博和升导老师不仅在专业选择方面给了很多建议,更在文书写作中帮我不断打磨与修改;因为我面试的专业方向还涉及心理学相关内容,学校还安排心理老师为我准备了详实的面试辅导资料,特别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学校提供的这些支持让我申请中能够从容应对。
即将开启大学生活,我计划在入学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同时继续深入学习编程知识,为未来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发展打下基础。长远来看,我希望能够将科技与教育相结合,探索改善教育公平的新途径。对于学弟学妹们,我的建议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保持真诚的初心。大学申请只是人生旅程的一个节点,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明确未来的方向。
Cindy Yao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长不仅发生在课堂,更在于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从课堂学习到公益实践,她始终保持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追问,并将其转化为改变社会的行动力。我们相信,带着这份初心与热忱,Cindy必将在大学继续书写精彩篇章,为未来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