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燎原双语学校

“看见”学生,“读懂”家长 | 育见·燎原人(一)

  “看见”学生,“读懂”家长 | 育见·燎原人(一)

  教育的田野里,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生长姿态。作为燎原双语优秀教师系列的开篇,来自小学部的数学教师杨帆,他的故事核心是“看见”——在课堂上看见学生,也在专业发展中被学校看见。从“同课异构”到“衔接课程”的研发,他的成长轨迹,清晰地勾勒出一位一线教师在燎原双语获得的支撑与赋能。这不仅是他的个人叙事,更是燎原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力的完整诠释。此后,我们还将遇见13位拥有不同教育智慧和热忱的教师,共同解读燎原双语的内在生命力。

  “带不了课题、写不了方案的数学老师不是好班主任”,用这句话来形容燎原双语小学部杨帆老师再合适不过。在燎原,他既是小学部三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数学组组长,同时,作为燎原双语后备干部计划14名骨干教师之一,杨老师更是学校几项校级课题项目的主创人员及核心成员。加入燎原13年,他深耕于课堂,也正一步步走到舞台上走到灯光下。

  “看见”学生“读懂”家长“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真正‘看见’和‘尊重’。”杨老师这样说道。作为班主任,他始终坚信,无论在探究课程还是日常活动中,教师都必须全力支持并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班上曾有一位性格内敛、成绩并不突出的女孩,平时不太引人注意,却对科学抱有浓厚兴趣,酷爱阅读科普类书籍。杨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她的热情,主动与她交流,并鼓励她朝科学方向深入探索。在与家长沟通后,家长也欣然接纳了这一建议。在学校“非常学堂”科创课程的支持下,这名学生逐渐在多项大型科创比赛中崭露头角、屡获佳绩——她的热爱,终于被看见,也得到了绽放的土壤。

  在燎原双语学校,如杨老师一般既“看见”学生,也“读懂”家长的教师并非个例。这得益于学校近年来系统推行的“全员导师制”,从制度层面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与个性化引导。在丰富的学科活动与探究式课程中,学生们的闪光点与创意想法不断被发掘、被重视。这一切共同构筑起他们坚实的自信心与深厚的归属感,也让“尊重个体、支持成长”成为燎原教育中温暖而清晰的底色。

  从“看见”学生到自己“被看见”“曾几何时,我就是一名扎根于课堂的一线教师,是燎原的发展,让我们也‘被看见’。”杨老师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这样感慨。他的“被看见”之路,始于担任小学部“同课异构”课题的核心成员。在那段日子里,他与数学组的同事们一起,深入研读教学大纲与教材,围绕同一知识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路径和作业形式。通过反复打磨课堂,他们共同探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更适合知识吸收的教学模式。

  随着经验的积累,杨老师的角色也逐渐拓展。他先后成为学校《小初衔接》课题的主创人员,以及育莘教育集团旗下学乐星晓苗幼儿园《幼小衔接》课题的联合研发者。本学年他全面负责并组织的校级“燎原杯”教育力技能竞赛也于近日正式启动。

  在《小初衔接》课题中,他带领其他成员教师一起策划“星火衔接营”,解决新旧教材所遇到的断层衔接问题,开设大语文课程“孔子学堂”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在《幼小衔接》课题中,他联动小学部德育处调研每年新生入校后孩子们学习的痛点、适应的难点,开发“好习惯”课程,带着小学部的同学们一起走进幼儿园,让大哥哥大姐姐们手把手告诉大班宝宝如何成为一名小学生。

  回首这段从课堂走向课程研发的旅程,杨老师深有感触:“在燎原任教让我倍感安心。清晰的职业路径让我能潜心育人,学校也鼓励我们大胆创新,拥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同事间氛围温暖,合作密切。学校也总是愿意倾听一线声音,让决策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

  从用心“看见”每一位学生,到自身的专业成长“被看见”,杨老师的道路,是燎原双语许多一线教师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燎原双语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力的完整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