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字遇见石磨,跨学科成为沃土:燎原德育种在学生心中
当孩子们手中的毛笔为老人写下“福”字,当小小的石磨碾出醇香豆汁,燎原双语“德育遇上跨学科”便悄然发生了。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温暖的陪伴与真实的劳作。在精心策划的跨学科活动中,尊老敬老的美德与珍惜粮食的古训,化为了学生笔下、手中和心底的真切体悟,完成了从知识到行动的美好抵达。
“你们来了,我们很高兴。”
社区里,一位爷爷朴实的话语,让5B班的Bonnie心里一动。她忽然懂得:“陪伴是最好的礼物。”另一边,一年级的孩子小手推动沉甸甸的石磨,看着黄豆变成乳白的浆汁,兴奋地欢呼。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燎原双语,学校德育工作不再是书本上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也不再是升旗仪式上遥远的口号。它变成了孩子手中的毛笔、响彻社区的歌声、转动石磨时的专注,以及那份从心底自然生发的理解与感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对于我们需要学习才能做的事情,我们通过做这些事情来学习。”仅仅在课堂上背诵“百善孝为先”或“谁知盘中餐”,诗句终究是遥远的文字。但在燎原,这些道理被装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里。
5A班的许嘉舜不再只是听过“孝敬”这个词,他通过为社区老人写“福”字,看到了接过福字时绽放的笑脸,那种被需要、被感谢的“心里暖洋洋”的感觉,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一年级的孩子们也不再仅仅会背诵《悯农》。当他们用看、摸、闻的方式辨认五谷,当小小的石磨在他们手中缓缓转动,金黄的豆子化为醇香豆糜时,“辛苦”和“珍惜”便从抽象的词汇,变成了指尖的记忆和扑鼻的香气。1A班班主任廖安然观察到,孩子们“那份劳动的喜悦与成就感溢于言表”。这种体验,胜过千言万语。
在重阳活动中,书法艺术的功底,化作了送给老人的“福寿安康”;语文课上的朗诵技巧,变成了深情的《最美是重阳》;Bonnie演唱《青花瓷》时,Abigail和Lindsay那让现场“气氛格外热闹”的优美舞姿则是音乐学习的最佳呈现。
在粮食节中,辨识五谷是一场生动的自然科学课,同学们“在好奇与探讨中完成了与粮食的第一次科学对话”;磨豆浆让学生们在“匠心研磨”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收获古老的物理与化学过程体验;制作粮食画的美学创造,了解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则让孩子们用五谷拼贴出童趣与丰收的礼赞。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德行,但这一目的需通过智育的坚实基础来实现。而燎原双语正在如此实践:德育的目标,借由跨学科的知识与体验作为载体,巧妙地“化形于学生之心”。
感悟,从心底自然生长出来最珍贵的教育成果,是同学们自己生发出来的感悟。因为发自内心,所以格外坚定。
5B班的Abby在活动后分享:“原来,尊敬老人从不是口号,而是帮他们做家务、多陪他们说话这样的实际行动。” 这是她自己通过与老人聊天、听过去的故事后,内化出的认知。
1B班班主任邱玲看到,活动中“不少孩子主动分享小故事”,班会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珍惜粮食,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1)班的孙迎老师则观察到,后续的“珍惜粮食小讨论”中,学生们踊跃上台,有的分享妈妈把剩饭做成美味炒饭,有的讲述自己在食堂不挑食的经历。这些分享,正是将抽象美德转化为具体行为的证明。
当孩子们自己写下“福”字,自己磨出豆浆,然后从中领悟到陪伴的可贵和劳动的艰辛,这颗名为“感恩”与“珍惜”的种子,就已经深植于他们的心田。燎原双语的德育学习正卸下说教的面具,与广阔的知识、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情感相结合,慢慢叩响学生灵魂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