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620分到3A*A毕业,藏着3个被忽略的关键
当同龄人为高考冲刺时,手握620分中考成绩的Mia,毅然转向国际赛道:从IGCSE到A-Level,她最终以3A*A的优异成绩毕业,不仅叩开过剑桥大学的面试大门,还稳稳拿下UCL、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名校offer。
这个从RGSG走出的女孩,没有一路开挂的传奇,却用自己的经历,解开了国际生从”如何学——如何成长——如何找到自我”的核心谜题。
A-Level学科各有难点,从未补课的Mia,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对症下药的学习策略。
对于数学和高数,她直言“无技巧,唯刷题”。不同于中考数学的刁钻思路,A-Level数学更重题型熟练度,她会在平时保持刷题频率,考前一个月集中突破,即便面对包含微积分、极坐标的高数,也能通过梳理题型攻克。
最能体现她学习特色的是经济学。不同于依赖刷题的理科,她坚持“先理框架,再填细节”:每学完一本教材,就手绘完整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
“A-Level经济考试要写类似小论文的论述题,比如分析政策对贸易逆差的影响,”Mia解释道,“思维导图能帮我快速搭建答题框架,节省考场上的思考时间,还能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她格外注重英语能力的实际应用,通过看英文影视剧、与老师用英语交流营造语言环境,这为她理解经济教材、精准表达论述观点奠定了基础。
申请季时,身边不少同学忙着刷竞赛奖、凑科研经历,Mia 却显得“佛系”。这份清醒源于她对国际教育核心的理解:申请不是刷分竞赛,而是自我呈现的过程。
在准备申请时,她始终围绕“经济与地理经济”的方向深耕:文书中不堆砌经历,而是聚焦自己对学科的理解,从对香港、英国高校的兴趣,到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收获,清晰展现兴趣的深化过程。
面试前的准备,也满是细节感。学校帮她联系到剑桥土地经济系的学长,学长不仅跟她聊了面试教授的研究方向,还提醒她“可以多结合英国本土案例”。
面对竞争激烈的剑桥土地经济专业,她坦言国际生的劣势:“申请法律、土地经济这类专业,我们对英国本土情况的认知,天生不如本地学生,但承认差距、主动补短板,本身就是收获”。
面对“是否遗憾没拿到剑桥offer”的问题,她的心态格外通透:“遗憾肯定有,但过程中的收获更重要”。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态度,让她在申请中始终保持从容。
从体制内转向国际教育,Mia最大的收获不是成绩或offer,而是学会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传统教育大家走同一条路,比的是谁快;国际赛道是各走各的路,比的是谁对”。
Mia坚持自己的节奏:担任书院领袖,组织活动锻炼组织与表达能力;利用学校的奖学金政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把更多精力投入学科与申请,在拿到UCL录取后,依然保持平和心态,等待香港高校的结果。
在学业和申请之外,Mia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B站小博主。镜头前,她抱着吉他,声音清澈,偶尔忘词会笑着重来,反而收获了很多粉丝的喜欢。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跟着别人的节奏跑,反而更踏实”。
如今回望这段经历,她格外庆幸当初的选择:“国际教育不是更容易的路,但它给了我探索的空间,让我能按自己的兴趣选专业、按自己的方法学知识。比起考高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
从传统到国际赛道,Mia的故事不是放弃一条路,选择另一条路,而是在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用适合的方法学学科,用真诚的态度做申请,用从容的心态面对结果,她的经历证明,国际教育不是捷径,而是需要更自律、更清晰规划的路径。
而真正的优秀,也从来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这或许是比任何offer都更珍贵的成长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