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汇贤学校

看汇贤德育老师如何用经典润心,让少年悄然绽放?

  看汇贤德育老师如何用经典润心,让少年悄然绽放?

  嘉宁初入博文班,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手脚麻利,行动总是快过思考,浑身透着一股冲劲,像个时刻准备战斗的 “小斗士”。

  有时,他因急于为班级做事,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满心好意地想帮助他人,却常常好心办坏事,一度成为班级里的 “焦点”。

  有一次,他不慎损坏了班级物品,被叫到跟前时,那副甘愿受罚的模样,让人既无奈又心疼。

  深入观察后,我发现嘉宁在情绪表达、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足,急需学习有效沟通与冲突化解的方法。

  但同时,他身上也有着诸多闪光点:每天快乐上学,经常早早的来到学校与住宿同学一起跑操,还会提前进教室为同学们放好凳子。

  他善良热心、积极阳光,集体荣誉感满满。看着他灿烂的笑容,我意识到这正是教育的良好契机,决定用经典的智慧浇灌这颗小树苗的心灵。

  经典学习搭建正确生命认知的阶梯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发展需经历 “认知冲突—同化顺应” 过程,而经典学习恰好为孩子搭建了正确生命认知的 “阶梯”。

  配合 “情境教育 + 刻意训练”,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经典浸润每日早饭后,我会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

  经典课上,以 “兄道友,弟道恭”“善相劝,德皆见”“见人善,即思齐”“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智” 等章句为依托,帮助孩子们建立认知。

  遇到 “善相劝” 这样的内容,我会引入《论语》中“忠告而善道之”,让孩子们明白规劝是真诚的劝诫,而非指责。

  每当班级里发生与嘉宁有关的事,我都会把嘉宁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一起复盘事情经过。

  我一句一句地引导他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想法,结合实际事例在联系经典里的语句,让他在实践、感知与表达中明白道理。

  还通过心理活动分析、情景模拟演练等方式,带他感知自身心理动态,体会不同沟通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逐步培养他换位思考、协商共情的能力,感受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奇妙之处。

  兄友弟恭在一次经典课的情景表演中,嘉宁和同学合作演绎 “兄友弟恭”。剧情里,两个 “兄弟” 从为财产纷争不休,到最后和好拥抱。台下的同学们先是被逗笑,而后渐渐安静下来,仿佛从表演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还有一次,嘉宁帮忙拾起同学掉落的科学作品,却被误解是在乱动。这一次,嘉宁没有急躁,而是冷静地向同学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同学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地道歉:“对不起!我误会了!” 随后,两人开心地握手拥抱。

  那一刻,教室里弥漫着和谐温暖的气息,经典的种子已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协同:家校携手,共促成长

  教育是学校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嘉宁妈妈积极配合,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这学期嘉宁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家里,他能独立整理书包、打扫卫生,自理能力大幅提升;遇到事情不再急躁哭闹,而是能够冷静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每天放学回家,还会主动和妈妈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与内心想法。

  在学校,他已经可以完整的和老师讲述战胜负面情绪的经过,成为我们班里的“快乐之星”、讲桌管理员,而嘉宁最开心的便是拿着作业本里的“A+” 与我分享,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如同璀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