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A万花筒|中国舞社:一袖一梦,皆是诗篇
在圣华紫竹学院,每一个社团都是一束独特的光芒,照亮着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从学术探索到文化传承,从艺术创作到体育竞技,社团活动如同一场场精彩的青春盛宴,展现出圣华紫竹学子的无限活力与创造力。上学期,我们正式推出「SZA万花筒」栏目,将镜头对准这些充满活力的社团,记录下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那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诉说他们成长背后的故事,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社团的魅力与温度。第七期,让我们一同走进圣华紫竹学院2024-2025学年“卓越五星社团”——中国舞社。
07期 中国舞社春风拂过,扇底生香;鼓点落下,步步生莲。在圣华紫竹学院,有一群少女,以身为笔,以舞为墨,她们不追逐潮流的喧嚣,只沉醉于东方美学的静谧与深远,她们将古典的诗意融入青春的脉搏,在每一个转身与回眸间,讲述着千年的故事。本期,我们将踏着她们的舞步,走进中国舞社的台前幕后。
请介绍一下中国舞社的成立时间、现有成员规模以及主要舞种方向。A我们的社团成立于2022年,奇妙的是,成员规模始终稳定在10至15人之间——恰好契合一部完整剧目的理想阵容。从成立至今,我们始终专注于古典舞的练习,并从今年开始逐步加入民族舞元素,让多元的民族风格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Q作为社长,回想当初,你是怎么会选择加入中国舞社的呢?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与中国舞结缘的故事?A我从三岁起便与中国舞结缘,先后加入浦东新区学生艺术团和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步入高中后,那份对中国舞独特东方美学的热爱依然如初,自然而然地,我再次投身于校园中国舞社团的怀抱。
社团通常多久训练一次?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哪些部分?是否有外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呢?A在没有演出任务时,我们通常每周训练一次,由深耕舞蹈教学领域的马老师指导,系统学习舞蹈片段。临近演出阶段,会根据排练进度增加集训,细致打磨动作与表演细节,同时强化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全力确保舞台呈现的完美效果。
Q社团对新成员的舞蹈基础有要求吗?更看重的是什么呢?A其实,我们对新成员的舞蹈基础并没有过高要求。比起技巧,我们更看重的是对中国舞的热爱与坚持。在高中阶段仍愿意投入时间潜心习舞,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热爱。只要心怀热情、肢体协调、乐于参与,我们都非常欢迎。
Q在学业繁忙,尤其是临近演出时,社团成员们是如何在学习与舞蹈训练之间找到平衡的呢?A大考期间,我们会灵活调整训练安排。如果学业繁忙,社团会在每节课后提供教学视频,方便同学们自主复习。等考试结束,大家通常能迅速跟上进度。其实,舞蹈也成了我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在练舞的时光里,暂别成绩的焦虑,专注于身体的呼吸与节奏,反而让心灵得到了沉淀与放松。
相比流行度更高的Kpop舞蹈和爵士舞,你们认为,中国舞的独特魅力的在哪里?A中国舞的独特魅力,核心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承载和“形神兼备”的美学表达,中国舞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可视化表达,它不追求单纯的动作技巧炫技,更讲究“以形传神、以神表意”。比如一个简单的“提沉”,既要身体有韵律的起伏,更要传递出或轻盈或惆怅的情绪,最终指向“意境”的营造,让观众能感受到“舞中有诗”的东方美感。跳的是舞,也是一段故事。
Q社团曾在学校各类大型活动上演出过《花间意》《十八焕蝶》《雨涧春行图》《能不忆江南》等精彩剧目,能否分享一到两个排练或演出中的难忘故事?A排练《雨涧春行图》时,舞蹈中有一组三把伞需交错架设在其他伞之间的复杂动作。由于参考视频画质模糊,无法看清具体操作方式,我们只能反复尝试、不断调整,甚至直到演出前一天仍在摸索最佳方案。幸运的是,正式演出时所有动作配合默契,顺利完成。这也成为了我们难忘的共创经历。
Q在中国舞社,你如何理解“团队合作”这个词?在排练一个集体舞时,默契是如何培养的呢?A我觉得前面提到的“搭伞”动作,正是我们团队协作的生动写照——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彼此的信任与默契配合。社团成员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主动性,一旦排练中出现问题,大家课后便会立即沟通,相互提醒、共同调整。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磨合中,我们不仅提升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让舞台上的整体表现更加流畅、气韵合一。
回顾社团一路走来,学校在哪些方面给予了支持,为社团的发展‘保驾护航’呢?A在此要特别感谢学校给予的大力支持:不仅为我们配备了铺设地胶的专业舞蹈教室,有效保障了日常训练的安全与舒适;还搭建了丰富的展示平台,如社团嘉年华、迎新晚会等演出机会,让我们的舞姿得以绽放。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在舞蹈技巧与舞台表现力上持续助力我们成长与突破。
Q对于中国舞社团的未来,你们有什么样的规划与期待?A未来,我们希望在延续古典与民族舞风格的基础上,尝试更多创新的融合——比如与现代舞表演结合,探索中国舞新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希望未来有更多同学因热爱而加入,不论舞龄长短,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台前,是舞姿翩跹的惊艳定格;幕后,是无数晨昏的静默坚守。中国舞社的故事,如一幅徐徐铺展的画卷:以古典为骨,民族为韵,青春为息。愿她们在未来更广阔的舞台上,诠释东方美学的形韵神采,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意篇章与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