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青藤学校

港籍生一年冲刺DSE:英港澳加顶尖名校STEM专业大满贯

  港籍生一年冲刺DSE:英港澳加顶尖名校STEM专业大满贯

  引言:双轨教育遇上理科思维Henry Liu,作为一名从上海市体制内公办重点高中转入DSE课程的学生,在上海常青藤融合课程部,他用短短大半年时间完成了从内地高考体系到DSE融合课程的跨越。这段经历是一次学术挑战,更是一场关于适应力与学习思维的自我重塑。

  从体制内到DSE:一场意料之外的转型

  体制内高二学年结束,Henry Liu踏入常青藤校园时,内心充满不确定性。此前,他在上海一所著名市重点高中学习高考课程,数理成绩优异,但语文和文科课程的短板让他感到压力重重。谈及转学原因,他坦言:“体制内的语文、英语更侧重知识点、语法和词汇量,而DSE注重理解应用综合能力,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然而,转型并非一帆风顺。DSE课程要求学生三年完成学习,而Henry Liu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备考。面对密集的知识点与陌生的题型,他最初也感到“困难重重”。但理科生的思维习惯帮助了他:“知识点是相通的,比如物理和化学,DSE更强调逻辑推导而非复杂计算,这反而让我找到了突破口。”

  理科生的DSE方法论:逻辑优先,时间至上

  在Henry Liu看来,DSE与内地高考最大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以数学为例,内地高考常以高难度压轴题考验计算能力,而DSE则注重逻辑表达的清晰性。“DSE的题目可能计算量不大,但需要你用文字解释每一步的推导过程,甚至像写小作文一样回答问题。”他分享道。时间管理是另一大挑战。DSE理科试卷题量密集,例如必修数学科的45道选择题需在一小时内完成,平均每题仅1分多钟。“遇到计算量大的题,必须果断跳过,先保证整体完成率。”这种策略让他逐渐适应了快节奏的考试模式。

  文科的“隐形门槛”:从文言文到阅读理解

  尽管理科学习游刃有余,语文和英语却成了Henry Liu的“软肋”。DSE中文科要求掌握12篇指定文言文,而他坦言:“我的文言文基础较弱,备考有难度。”英语科的挑战则在于思维转换——内地高考侧重语法与词汇,而DSE更考验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以及大文科综合深层理解能力。“DSE的阅读题会问‘整段中心思想’或‘句子隐含意义’,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需要结合上下文推理。”他提到,即便是选择题,错误率也因理解偏差而居高不下。对此,他的应对策略是“多分析真题出题逻辑,少依赖死记硬背”。

  临考前的坚持:心态与健康的双重博弈

  距离考试仅剩一周时,面对压力,Henry Liu始终保持理性:“临考前调整信心已来不及,关键是保持节奏,避免生病。”他特别提到两地环境差异带来的健康风险:“频繁往返内地与香港容易因病菌差异引发不适,备考期间必须格外注意身体状态。”对于未来的考试策略,他建议学弟学妹:“DSE更看重心理素质。考前要模拟真实考试时间,调整生物钟,尤其是英语科,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发挥。”

  未来规划:在工程与人工智能之间寻找平衡

  谈及大学专业,Henry Liu的目标清晰中带着务实。尽管对人工智能领域充满兴趣,但他深知热门专业的竞争激烈:“工程相关专业更符合我的理科优势,也更现实。”父亲曾建议他加入文科选项,但他最终坚持了以理科为主的志愿方向。对于成绩预期,他显得坦然:“几个5分(DSE等级)没有‘五星’也能接受。毕竟备考时间有限,重要的是用这次考试检验自己的上限。”这种豁达的背后,是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也是对教育路径的重新审视。

  结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Henry Liu的故事,是万千双轨制学子的缩影。从体制内的“计算为王”到DSE的“逻辑至上”,他用半年时间证明了适应力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言:“知识点可以迁移,但思维需要主动打破边界。”对于正在教育岔路口徘徊的学生而言,他的经历或许能带来启示:无论选择哪条路,清晰的目标、灵活的策略与从容的心态,才是应对挑战的真正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