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终结”开始,如何让孩子成为不被AI替代的下一个?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似乎是很多中国家长给孩子选定的成长主线。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许多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包括基础级别的编程、数据处理甚至某些医疗影像识别等,都正在被算法迅速“吞噬”或部分取代。
根据《华尔街日报》近期一篇名为“Parents in Tech Want Their Kids to Go Into the Arts Instead”的文章,越来越多科技行业从业者开始转变观念,建议孩子去学习更具创造力和不可替代性的艺术、设计或其它跨学科领域。家长担忧的不仅是“有没有饭碗”的问题,更在于未来几十年,“单一技术”岗位将如何面对AI的无限迭代。
与此相呼应,Meta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对于2025年即将开启的程序员“终结的开始”预判同样具有警示意义:代码在AI的助力下可以生成得更快、更精确,传统的“码农”岗位需求大幅收缩,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成为真正能“吞食”大量初级乃至中级工程师工作的新型生产力。“被替代”也许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已在加速发生的现实。
在这样的时代变局中,成长于AI时代的下一代该如何自处?
尽管AI时代“来势凶凶”,但对于AI时代的未来,有两条主线,是越来越清晰:
其一:计算机与AI的底层逻辑,仍需要有人去掌握和改进。其二:真正不可替代的能力,来自富有艺术审美、跨学科思维和情感洞察力的创造者。
“计算机科学是AI的根基,而非AI的对手。”
许多人看到AI自动写代码,就怀疑还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学编程、学算法。答案不仅肯定,而且更为急迫:
究其底层原理:AI依托于算法和算力的融合,如何设计神经网络结构、如何优化数据算法,背后都离不开人类深度理解的支撑。
跨学科融合:真正的未来创新往往是“CS+X”的模式,既懂计算机又能在其它领域提出洞见的人,反而会成为AI浪潮中的“弄潮儿”,而不是被取代者。
“代码自动化”≠“技术无用”:没有对底层逻辑的把握,只会成为AI的“使用者”;若能深谙技术原理,便可成为“塑造者”,借力AI进行更高维度的创造。
深圳市博纳学校在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习路径。
从AP计算机科学原理(AP CSP)到AP计算机科学A(AP CSA),再到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等Post-AP课程,以及与Global Online Academy(GOA)合作的更多元“技术+设计”在线项目,为希望在技术方面拓展深度的同学铺设了系统进阶的路线。
与此同时,学校也强调Design & Technology等注重实践和跨学科素养的课程,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理解技术的创造力与应用价值。
“AI最难以模拟的,永远是人类对美的感知,以及对世界的情感与多元表达。”
除了技术“硬能力”外,愈发多的互联网从业者开始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那篇《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多位在软件或工程领域工作的家长都提到:“编程也许会被AI替代,但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舞台表现或多文化融合的创意构思,却很难用代码去完全模拟。”艺术不仅是兴趣,更是情感与思维层面的训练。它强调对多元文化的感受力、对美的洞察力,以及对自我思想的表达。
当一个人既懂技术逻辑,又拥有艺术审美和创意表达力,他/她往往能在产品设计、交互体验、品牌营销甚至企业创新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对未来社会而言,这种综合型人才将更稀缺、更受青睐。
艺术修养如何赋能未来?
联通感性与理性:艺术训练让人习惯于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培养更灵活的发散思维能力。
跨界创新:既会编程又懂审美的人,可以设计出贴近人心、交互友好度极高的应用或平台。
人文关怀:AI无法复制人类对情感、文化、社会脉络的深层体悟,而艺术正是这种体悟最直接的载体。
博纳如何激发艺术与创意?
在深圳市博纳学校,艺术并非“兴趣课”的点缀,而是贯穿在初中到高中学段,乃至融入升学规划中的主线之一。
博纳基础艺术课程在遵循IB MYP课程的设置原则上,开设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设计技术在内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具有博纳特色的MAD( Music -Visual Art – Dance)课程和D&T(Design and Technology)课程,基础课程注重孩子们视野的拓展和兴趣的培养,在D&T课程上,包含了二维图形设计、三维模型设计、Adobe Illustrator、桌面出版、海报设计、烹饪设计、工业设计(玩具设计)等极具创意和趣味的主题。
高级课程扩展到AP Art and Design 2D(AP艺术与设计2D)、AP Art and Design 3D(AP艺术与设计3D)、AP Art History(AP艺术史)、Honor Music Vocal (荣誉音乐声乐)、Honor Music Production (荣誉音乐制作)、IB电影课等高阶专业课程。以及游戏设计与开发、数字摄影等全球在线学院(GOA)在内的在线课程。对于未来致力于学习艺术专业的同学,博纳在课程上提供一对一的全方位课程,同时从课程到作品集的准备提供全程的指导与辅导,包括设计、音乐、电影和戏剧等众多领域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
硬核与柔性:双向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硬核是指对技术与科学的深度钻研;柔性则意味着人文与艺术的流动性、创造性与温度。与其说这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方式,不如把它们视为相互借力、相辅相成的两端。在AI时代,不懂技术的人会在激烈竞争中逐渐边缘化,而只懂技术且不具备创意思维的人,也会因“无人文感召力”而难以走向更高层次的创新或领导岗位。
深圳市博纳学校之所以倡导“科学·人文·艺术”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正是看到了跨学科融合的长期价值。我们同时支持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并在高年级阶段提供AP顶石(AP Capstone)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论文写作、学术思辨与综合调研能力。这些都是在“AI+X”的未来社会能脱颖而出的关键素养。
当今竞争激烈的留学版图中,名校更看重学生的多维背景和持续投入能力。仅有分数不再是王牌,还需要展示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对社会的综合贡献,以及对自我兴趣的长期坚持。
在SAIE,升学规划是一体化的:
标准化考试(TOEFL/SAT/ACT/AP)的多重支持,让学生能够在关键考试中得到系统指导。多国多维申请:不止美国,还涵盖英国(牛津、剑桥、G5院校),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世界各地区顶尖学府。个性化文书与面试辅导,帮助学生充分展现“学术-创意-领导力-社会责任”的综合闪光点。艺术专业申请的作品集辅导:从选题、创意到排版和说明,让学生拥有更专业与国际化的作品集呈现。未来几年,我们也将看到更多“AI时代新专业”在大学校招中被重视,如“计算机+金融科技”、“计算机+生物医学”、“数字艺术与交互设计”等等。拥有跨学科背景的申请者会被进一步青睐。
在博纳学校,我们尤其鼓励孩子在兴趣领域深耕,无论是编程、艺术还是人文学科,都应提供足够的尊重与资源。
同时了解AI技术发展、新兴产业需求,从而给孩子更具前瞻性的建议和指引。在衡量孩子的学术路径时,应同时考量他对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潜能,支持其走向更加融合与综合的方向。
对艺术的渴望和对“被AI取代”风险的洞见,本质上是一体两面:技术世界需要更具人性的表达,而艺术与创意也需要技术赋能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大光芒。
正如扎克伯格所说,2025年将迎来“程序员终结的开始”,但真正的终结或许只是“重复性技术劳动”的终结,而对能融合多学科、深度探索、具备创意和领导力的新一代精英的需求,则将与日俱增。
深圳市博纳学校正是以这种未来意识为牵引,通过多元的AP课程体系、专业艺术培养、计算机与AI深度项目,帮助学生在激变时代中做好准备,成为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开拓创意的领导者与创新者。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更像是通往未来的实验场:不断尝试、不断迭代,只为让每位年轻人都能找到最匹配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世界舞台上发出独特而有力的声音。
“我们不惧怕AI的崛起,我们所惧怕的只是失去在人类智慧和创造力上的持续投入。”
让我们携手,去创造一个科技与艺术齐飞、让未来因我们而无限可能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