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碧桂园学校

【宁碧人物系列访谈】李晓彬:以兴趣为向导,坚信专注与勤学是成功的基石

  【宁碧人物系列访谈】李晓彬:以兴趣为向导,坚信专注与勤学是成功的基石

  数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石,更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技术的进步,数学如何在坚持其核心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开拓创新,国际课程数学有什么特点?我们对李老师进行了专访:

  Q1主持人:宁碧国际高中数学教学成绩和竞赛成果一直都很突出,能否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李老师:教学成绩和竞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实施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策略。

  虽然成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我们对和同学们共同努力获得的教学成果确实感觉挺自豪的。以2025年夏季国际考为例,我们IG数学A(A*)率高达89%,ALEVEL数学A(A*)率高达8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合适的竞赛,并根据个人需求在校内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辅导。我们历年参与美国AMC、英国UKMT-SMC、加拿大滑铁卢数学PCF、FGH竞赛以及加拿大欧几里得数学竞赛等,众多学生荣获全球金奖、优秀奖等荣誉。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晚自习时会进行单独辅导,确保基础知识掌握。老师们会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小步骤,从简单题型入手,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再逐渐提高难度,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挑战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消除对数学的恐惧。

  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锚点,观察记录并推动他们在计算能力、知识应用和数学思维上的点滴进步,所以我们也非常欣慰地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丰富的成果,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Q2主持人:随着AI时代的来临,数学教学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李老师:当前教学已快速从“知识传递”转变为“问题驱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项目式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是趋势。

  按部就班的数学教学难免枯燥,所以我们组老师们会整合考纲知识,构建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如手机话费套餐计算、降水概率对出行的影响、植物生长数据分析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数学建模思维。在课堂中,我们利用GeoGebra、Desmos等技术工具辅助实践。每学期设置探究单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我们希望让学生将数学从“课本公式”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语言”,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眼光”,在复杂世界中发现问题、抽象模型、验证结论。

  Q3主持人:对于未来将要学习国际课程数学和高数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

  李老师:一、了解课程特点,A-level数学课程重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学习新公式时尝试自行推导来源;二、提前熟悉数学专业词汇与术语表达,为后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三、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如提前预习、主动学习与提问、归纳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建立错题本等;四、高中课程众多,时间管理至关重要,学生要学会平衡各科目,避免拖延,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Q4主持人:作为数学学科组组长,您对宁碧国际高中数学教学教研有哪些规划和期待?

  李老师:数学组的老师们既积极务实,经验丰富,同时又极具成长型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探究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通过多年的合作和积累,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单元的真题集、分类题集、复习专题资料整理,将继续研究真题、更新资料、提炼高频考点和答题策略,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术需求。

  每次教研课,我们都会“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创新和突破,不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圈。我们也将在未来的教研中开发更多跨学科项目,如数学与物理、经济、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内容探究,让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胜任未来。